Saturday, June 10, 2006

口试 Part 2

久违了,希望没有让一直留意这个空间的各位久等。


口试的朗读部分,是大家能够练习的。
(其实,老师也有联系朗读的习惯,时不时捉起一本书就翻开一段来朗读。嘿嘿。)
朗读时必须注意的事项如下:
  1. 清晰:发音、咬字必须清楚,让考官听懂你在念什么。崇拜周杰伦的同学们,千万别学他说话的方式来朗读,吞字吞得太恐怖了!
  2. 声量适中:不要故意大声朗读,但也要注意不能因为害怕而越读越小声。保持一般谈话的声量就好了。
  3. 速度均匀:别着急,朗读时如果能够注入一些感情,或作适当的停顿,那就不会太快。别象在赶火车那样地读。当然,也不要太慢,否则一样不自然。

这里还要略略讲一下朗读时的停顿问题。停顿,使必须的。因为大家需要呼吸。不要笑,这是认真的。

那么,在朗读的时候,哪里适合停顿?一个简单的规则是在有标点符号(punctuation marks)的地方。逗号(comma)、顿号(、)的停顿比较短;句号(full-stop)以后的停顿稍微长一点。因为按照句子的结构,每个标点符号表示句子的意思的一个小结。如果在句子中间胡乱停顿,可能会破坏句子的意思,影响你的朗读的通顺。

好了,慢慢想一想我说的有没有道理。

Thursday, June 01, 2006

咳……咳,我们谈一谈口试 Part1

大家在5月29日结束了“惊心动魄”的试卷,休息几天后,应该把心情调整回来了吧。
接下来,我们谈一谈“口试”。

(老师在标题里干嘛“咳……咳”,原因很简单,因为我真的在咳嗽!“破病”了啦!)

你们的会考口试将在第三学段(Term 3)举行,而考官都是外校的老师。
有同学曾经表示,和陌生的老师面对面会很紧张,说不出话来。
也有同学问我,考官会有多严啊,他会给我打几分呢?
大家,老师必须很诚实:我-不-知-道。

考官是谁,这是我们不能控制的因素,因为有控制权的是教育部和考试局。
大家能够“控制”的,是自己。

怎么个控制法呢?Erm……我想,就从心理方面讲起吧。

关键就三个字:放轻松。
(张老师,张老师,我都快急死了,怎么放轻松??!!说的比唱的还好听嘞!)

好好,大家不要太快骂我,ok?

其实,大家是没有选择的,不把精神放松下来,绝对会影响表现。
因为人在紧张时的正常反应之一,就是结巴(stuttering),朗读的时候每读三个字就“吃”两个,怎么会读得流畅(fluent, smooth)呢?
而且到了话题部分,如果大家满脑子都是“紧张、紧张、紧张”,如何在短时间内清楚思考问题啊?

不要怪张老师把可怕的scenario都搬出来,我一向的作风都是有话直说。
况且,大家不应该继续自我盲闭了。

那么,这个紧张的障碍该如何克服呢?
张老师不是神,没有100%灵验的速成法,只有她一贯信仰的“坚持、努力、奋斗”。
如何不那么紧张,多加练习是重要并且有用的。
朗读练习的来源,可以是报章新闻,也可以是参考书里的篇章。
再简单一些,就用课本里的课文好了。
重点在于练习、练习、多练习

OK,今天的提示道这里,下一次再多谈口试……
Meanwhile,去练习啊!















Thursday, May 25, 2006

张老师还有话说

“张老师”永远标志着“话题”的存在。
我一直都会有话说。

考试前,一定要放轻松。
记得,从容一点,把自己交给命运照顾。
当然,这是在你已经努力过以后。

很高兴你们在这几天的集训里*相当*合作,呵呵,我虽然几乎喊到没有声音,却还是完成了任务。
我的责任,一直都是把握所拥有的,交给你们。

5月29 日当天,我的精神将与大家同在。
我呢,就坐在staff room咯!

Tuesday, May 23, 2006

最后还能怎么样?


这两天还有小朋友紧张地地问我:还有几天就会考了,他们还能做些什么?

其实,我也想不到什么速成法,这个关键时刻干着急也实在没有任何用处了吧。

不过如果真的要我说些什么,那也可以……

1)记住我交待过的东西,如应用文格式、处理综合填空和阅读理解的方法。

2)放轻松

3)还是……放轻松

准备作战不等于从现在开始发抖!

右图的4 leaf clover 是一个幸运物,再次祝福大家!

Sunday, May 21, 2006

简单就是美

简单,未必就不美。
简单,可以让人看得舒服。

我是在说文章。
写作文,特别是故事性强的记叙文,内容简单但清楚,就很美了。
简单不表示平淡,怎么说?
一个简单的故事,还是可以有精彩的对话、突出人物性格的动作描写和感人的情节。
简单不是线条而已,要把画面所需的颜色适当地涂上。
美女不用花枝招展的打扮,高雅脱俗的淡妆就绰绰有余了。

Saturday, May 20, 2006

“吉日”将至

5月29日就快到来,我这个“太监”可急死了。

你们,我的小“皇帝”们,心情又如何呢?

1)字典准备好了吗?
2)应用文格式背好了吗?
3)报章读后感的结构都清楚了吗?

千头万绪啊……会考后,我就与你们分别了。伤心?舍不得?
我想,现在的我还是在为你们的“吉日”紧张吧。

心里话

5A的宝贝们都知道,张老师的备考“名言”是什么。

坚持、努力、奋斗!

这确确实实是我的心里话,因为我相信努力是能够换回收获的。

Thursday, May 18, 2006

报章读后感……

怎么写?
用笔啦,笨蛋!(哈哈哈……)

笑话而以。

一篇报章读后感有以下的基本架构:

1)你读后的感想以及感想背后的原因
2)问题现象产生的因素
3)解决问题的方法现象产生的影响
4)结论

这是“简单”的概要,希望大家看得懂。

Tuesday, May 16, 2006

良心

人都有良心。
改卷时,我们更讲究“良心”。
因为批改考卷,最重要的是要对考生公平。

有时候,有同学会认为老师很严格,怎么就不能“放水”呢?
理由很简单:良心。
因为“放水”固然会让得高分的小朋友们很开心,但是那并不是事实的表现。

到了会考,没有考官会“放水”的。
我实在宁可大家现在面对现实,然后改正过失,堂堂正正地凭借自己的实力考获应得的成绩。
这样,我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也对得起你们。

Monday, May 15, 2006

谢谢

永远讲不够的,就是“谢谢”两个字。

我只想让所有给予我鼓励的小朋友们知道:你们已经不只是学生了。你们是朋友,我的朋友!

你们送给我的每一句安慰和支持我的话语,都让我寻得走下去的勇气。

很感动,每一次都那么感动。

就算是我即将离开,我的心里总会留存一片保有你们的笑容的天地,记忆我们共有的美丽时光。

五天

五天的Mother Tongue Intensive Lesson不能创造奇迹。

这五天,并不能化腐朽为神奇。
五天,不能让你们的“功力”大增。
张老师实在无法保证这一点。

此刻,我害怕自己的无能为力。

五天,惟有让我再次(也是最后一次)强调那一些我说了又说的东西。
五天,惟有让我再次强调,我多在乎你们。

给我这最后的五天,让我们一同奋斗,好吗?

Friday, May 12, 2006

作文原罪三项

(“原罪”意指Original Sin)

批改作文,发现小朋友们爱犯三项“原罪”(该打!该打!):

1)错别字(包括“常见错别字”和“创意但错误造字”)
2)英文句式(严重者,老师怎的得用侦探推理破案的方式才读得懂)
3)题目扭曲(文不对题或者离题,越读心越痛)

三宗罪都“罪该万死”!
可是死的,可能是我……

Wednesday, May 10, 2006

Exam marking

...is an excruciating process.
...saps energy like a siphon.
...consumes the human brain cells like a carnivore devours fresh meat.
...makes me want to buy a one-way ticket out of town.

Boy, am I glad, THIS is the FINAL round.

Monday, May 01, 2006

张老师谈“心理准备”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也就是说还有28天,就是会考了。

不用你说,我也知道啦,张老师……
呵呵,罗嗦的张老师,一定要再度强调。
怕就怕你掉以轻心。
搞清楚了状况才去考试,这是我一贯的信念(belief),因为“有备无患”。

精神上的、心理上的战斗同实际的应战是同等重要的。
你不用过于害怕整个过程,却必须在开始之前做好心理准备。
怎样的准备呢?
或许,最重要的是“处变不惊”(to be unfazed by sudden changes)吧。
哪怕问题以什么方式呈现,你都要保持冷静的思维,来思考出最好的应对策略。

张老师讲的,永远不限于华文,应付每一门科目的方法都是可以互换的,因为考试所测试的莫过于考生临场的反应。
当然,事前的“硬件”准备(hardware)必须做好,即温习科目内容。
“软件”(software)方面则靠你一向来的训练了。

反正,“软硬兼施”,必然错不了。

对了,要记得背熟公函和私函的格式噢!



Wednesday, April 26, 2006

成熟

文章写得好不好,和一个人的心智很有关系。
只有“方法”,少了成熟的思想,要言之有物也不容易。
现在,我终于明白,一直逼着小朋友写“好”某种文体的文章,怎么会不断碰壁。
恨的是无法催化他们的思维成熟得快一些,那么我不断重复的“重点”,他们就不止于死也听不懂。

勉强,真的是没有幸福的。

Tuesday, April 25, 2006

Something I cannot hold back anymore

I have chosen to pen this in English, simply because I want to detach myself as much emotionally as I can.
I know I am VERY emotional and it isn't too right to be so, in a professional light.
Well, who really cares about being "professional", if it means being cold and/or unfeeling?
Hmm, I am very full of internal conflicts.

Kids ask me, do I regret teaching?
My "standard" answer is to shake my head.
No, I don't, i say, what is there to regret? But I admit I have thought of "other" choices before.
If there are other things I can do in which I can continue propogating my love for Chinese, I would.
I don't dislike teaching, neither do I love it like my life.
When I leave this profession in a matter of weeks, I will probably not return any more.
My free spirit tells me I must move on, to new challenges and environments to stretch myself.

To liberate myself.

Do I love the kids?
Yes and NO.

There are definitely moments I wish I need not ever leave some people.
Wonderful youngsters who touched me with their innocence and gestures of care, showing me my efforts have some impacts.
Kids who have taught me how to love them for who they are, because they gave me their trust.
People whom I think about after a long day at work, as I lie on my bed reflecting, praying they will grow up to be the people they want to be, happy and accomplished.

But I cannot deny, I have been hurt, very badly hurt.
By words, by actions, by looks.
Friends say I have opened my heart too much to expose it to hurt, so I cannot blame people.
They scold me for being too immature and believing too much in the goodness of humanity.
I don't get angry with my buddies and family, because I think they are right to an extent.
I cannot leave kids to "die for all I care", nobody deserves that.
If I cry in pain alone, the tears must dry by daybreak, so that no kid sees me in sadness.

So I laugh a lot, crap a lot, joke a lot, nag a lot.

It doesn't matter that I look stupid at times, I guess I have rather thick skin and I really thought my audience are having a good laugh out of it too.
Maybe I am not quite right.
Yes, of course I cannot possibly please 100% of the people I meet.
Perhaps, my brand of communication is not so acceptable, my jokes too "lame", my vocabulary too out of the way.
Too many possibilities.

E.g, I love to sing and my classes are my KTV audience sometimes.
Most kids are pretty amused, but there has to be a group who are probably pissed anyway.
It's natural, given I may not be making one and all happy sharing stuff I like, they may not take a fancy to my croaking anyway.
That's democracy.

I just want to share things I like.
Be it music, writing or interests... maybe I am just too loose about it and I don't bother how my target audience take it.
My mistake.
Especially writing, because that is MY passion ( but I am not the expert!) and I really believe to write well is something very useful in life.
So I tend to dwell a lot on writing.
Which doesn't go down very well with kids, despite my persistence.

Haha, now that the road is really coming to an end, I must work on turning off some mechanisms.
Those such as paranoia-- resultant of worry and pessimism-- also a resultant of worry.
So that I may begin to live for my well-being again and to see Life for more value.

As I finish up with something as important as the O levels, I think it's quite fitting.
Except I am also feeling quite blank and not very excited.
Guess I am quite "extra" to some kids, so I am getting pretty much back-seated.
Yes, I think I have finished nagging whatever I have to say.
Almost died trying to shout myself hoarse in classes.
That, is also coming to an end.

To all of you out there:

Good Luck, in all that you do.
Live your Life like it's the best thing you are giving to the world and it'll be worth it.

If you ever wish to talk, drop me an MSN message, no problem if I am Alive to take it.
































Sunday, April 23, 2006

张老师谈“理想”(2)

有一个笑话是这样说的:
新加坡有很多律师,为什么呢?
因为在孩子们还小的时候,父母亲每天都会问他们:What are you doing?孩子们无精打采的回答是:Study lor(law)!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爸爸妈妈当然会很乐意地要孩子去study law 嘛!

呵呵呵呵。

不好笑吗?

其实,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理想的种子,发芽与否还有何时发芽当然因人而异。
教育是一个达成理想的途径,它应该是工具,而不是结果。Which is to say, education is a means to an end but not the End itself。
文凭是教育的一种肯定,但它属于物质方面的肯定。一个人能够从教育的过程中吸收的精神收获,未必能够清楚显现,不过在此人的言行举止中,我们就能看出一些眉目。

很多人也说,IQ太高的人,往往会缺乏EQ。
一些主管因为太聪明而忽略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为只要有能力就能够办事,工作伙伴的感受并不是关键。
所以,良好的教育不应该只给予人才能,也应该培养人格。

话扯远了。
我只想澄清一下,我并不是主张文凭就是一切。
有理想并通过教育来实践,取得文凭是必经的过程。
我想成为博士,不是因为“张博士”听起来很爽,而是我相信学术的追求能够帮助我达到我的人生理想:投入我一生挚爱的中文。

让我们为理想努力、加油吧!




Friday, April 21, 2006

张老师谈“理想”(1)

爱因斯坦说过:“人类因梦想而伟大。”
随着自己的成长,我不得不赞同他的话。

从小,我就是一个相当有“野心”的孩子。
小学的时候就一心要当律师,这个志愿是教过我的每一个老师都知道的噢。
后来,我一直很努力念书,虽然成绩并不是一级棒,不过总算没有太偏离可以接受的程度。

我未必能够成为最优秀的,但是我要求“问心无愧”。

现在我是一名老师,并即将跨越到另外一个工作的领域。
我的心里,依然有着理想。
不怕大家笑我傻,我还想念书呢。
硕士、博士,一张一张文凭念下去。
为了什么?
就为了对一个信念的执著。

我的理想,就是把中文念好。


Wednesday, April 19, 2006

你的心如何“看”它?


看了上面的照片,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

Saturday, April 15, 2006

张老师谈“新加坡人‘笨’吗?”

台湾有个叫李敖的家伙,骂我们笨,然后又“澄清”说,新加坡人只是‘种’不好。
很难相信,有人会无聊到这种程度。
我不会想加入反驳或者唾骂李敖的行列,因为没有必要作无谓的争辩。
新加坡人笨不笨,不用一个李敖来判定。
我们自己能够反省,不对吗?

我们的‘种’来自五湖四海,所以我们是一个移民社会。
有人会认为,这样遗传下来的人种就不够“纯”,但这真的有关系吗?
建国的几十年来,几代国人一步一脚印地耕耘,有了今天的成就已经足以为证。
我们未必都很聪明,但是我们够卖力。
勤恳、踏实的作风,比耍小聪明更能够经得起考验。

我们是制度的奴隶吗?
新加坡是一个非常讲究法制的国家,甚至有人调侃我们是一个"fine" (罚款)city。
但试想想,倘若少了制度的基础,社会的秩序从何而来?
没有社会秩序,人们连最根本的安宁生活都无法确保,谈什么社会的进步?
也许,我们有“错”的地方,在于我们有时候过于拘泥制度,表现得太死板和缺乏创意。

奉公守法,和“笨”还是有差别的。

I cannot agree with Li Ao's statement about Singaporeans being "stupid".
In my opinion, what he has expressed is a rather narrow-minded opinion which shouldn't stem from a self-professed learned man as himself.
Being law-abiding is not euivalent to being stupid, though I cannot deny, Singaporeans are sometimes prisoners of our over-adherence to the "system" which indeed inhibits creativity to an extent.
To be fair, this is NOT "stupidity" per se.
And with regards to Li's further "clarification" that Singaporeans are not stupid but are of inferior "seed" , I once again beg to differ.
We are a migrant society no doubt, our forebears come from many sources to congregate on this island, building it up to what we see today.
The effort is in itself highly commendable.
For Li to take a blanket sweep of affairs by declaring our "seed" as bad, it is equivalent to denouncing the sweat and blood our forefathers poured into nationbuilding.
This, I find most impudent.

Having read the entire report on Li Ao's statement, I am very amused indeed.
And by thinking through the whole issue, Imust say I am still very proud to be Singaporean.



















Friday, April 14, 2006

张老师谈“保留古迹”

红灯码头(Clifford Pier)即将走进历史。

我们的岛国只有短短40年的建国历史,具有历史价值的地标(landmark)并不多。
真正的“古迹”,实在少得可怜,红灯码头是其中一个。
现在,连它都快消失(被改建为娱乐场所),那么我们保存给下一代的,又有什么呢?

历史,不应该只是课本里的字字句句,而是在生活中留存见证的“活知识”(live knowledge)。
包含了我们祖先的共同记忆的点点滴滴,我们绝对有责任尽力保留。
“古迹”不应该被随意破坏,因为它们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新的发展很容易吞没旧有的一切。
被破坏的、被遗弃的,往往很难寻回。
所以,为了避免遗憾,我们要更加懂得珍惜才对。
保留古迹,是最实际的做法。



会考!!!

究竟是谁发明考试,那个混蛋真该死。

考试这玩意儿使人的日子那么难过,不但寝食难安,还血压上升呢。
考试期间,学生好苦,旁边的父母和老师也跟着受难,大家一起被折腾。
考试前的种种苦难过后,还要忍受等待成绩的煎熬(除非你已经乐天地将“考试” 二字抛诸脑后!),领到成绩的那一刻又像犯人在庭上领受判决一样。
哪怕是金榜题名、名列前茅,或是名落孙山、倒数第一,都是百感交集啊。

谁,究竟是哪个吃饱没事做的家伙发明了“考试” 这劳什子?!

唉,追究又有何用呢?
(有人会说:“老师啊,你都挨过去了,有什么好埋怨的呢?”你不知道,老师在心疼你们啊!)

5月29日是大日子,我讲得嘴皮子都烂了,你总该记住了吧?

普通水准会考的“头炮”就是华文试卷,这是没有法子逃避的事实。
躲起来,也没有用。面对,可能会好一点。
来来来,这里有几个提醒:

1)把字典准备好??你们的错别字越来越有“创意”,评卷的老师们(我可怜又可敬的同胞!)可要看傻眼了……千万不要觉得好笑!你是会用分数补偿老师喷的血的!

2)把应用文的格式背好??有些“永远”不会改变的东西,不应该浪费。把format记牢,不管些什么内容的私函或公函,你都能够保住那几分(别act hero了,“不小心”丢掉几分是很stupid的!)

3)把张老师教的报章读后感结构记好??我不管你最后会不会写,有备无患(准备就不怕出状况),以防你碰到你看都看不懂得记叙文(narrative aka story-writing)题目,当场昏倒。用我的formula写读后感,怎样都捞得回一些分数。如果你忘了或者不知道我在讲什么,请赶快联络我。

4)把眼镜擦干净??现在的试卷二很考眼力,请不要掉以轻心。把问题读清楚,再到篇章里找答案。乱抄已经不能“保平安”了!

我承诺,5月29日当天,我会在staff room“发功”,为大家祷告。不过,与其把你的蛋全放进我的篮子(put all your eggs in one basket),还是多靠自己实在一点!!!




Tuesday, April 11, 2006

张老师谈“生病”

人会生病,这是常识。
身体的病可以依靠药物治疗,所以严格地说,要比心理的病来得好处理。

最近的前空姐Constance Chee误杀女童案,引起了社会对心理疾病的关注。
被告以罹患精神分裂症为由,洗脱谋杀罪,以“误杀”罪名被判入狱13年。
患上精神病,就能够为所欲为,犯罪而不受法律的公平处分吗?
这个问题,引人深思。

历年来,有好些犯罪者试图以“精神状态有问题”为辩护的理由,在庭上求情。
当然,法律讲究公正,被告有这样的说辞,就必须经过详细的调查。
有些人的确有病,在案发的时候确实失控。有些则被揭穿,只是想跑法律的漏洞。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犯罪就必须接受处罚,天经地义。

精神疾病,不是一句简单的“神经病”可以概括。
患上精神病是非常不幸的事,康复的过程可能非常艰辛,也非常痛苦。
有人或许会觉得,使我们的社会先病了,才把“病菌”传染给在社会里生活的人。
社会的“病”有哪些,恐怕说不完。
文明的世界,越来越先进之余,她的居民也越来越有可能面临精神上的更大负荷。

只能这样略略带过,因为老师也病了,吃了药酒昏昏欲睡……
有机会,再写吧。


Monday, April 10, 2006

Knock Knock, anyone在家?

这里发一下牢骚……

这个空间开辟了好一阵,有人在看吗?
(如果有, 你会看见这段文字……如果没有,那我就是自言自语了……)

很多时候,甚至觉得自己很愚蠢。
因为坚持做一些事情的同时,似乎没有留意有没有“市场”。
自以为这些事情为带给你们好处,费尽力气却徒劳无功一般。
累死自己,却让大家看闹剧一样。

事实是这样的吗?我只是一个演独角戏的丑角。
究竟是方法用错了?还是你们根本没有兴趣呢?

I am so worried about you people sometimes I just wish I could take exams for you.
Maybe this won't help one bit, me being over-protective and crap.
Darn, I am helpless, clueless.
Losing spirit and soul, that's what is happening to me when I face you sometimes.
All these, as TIME is ticking by.

I have a duty: To see you throug an important examination. On a subject that may not matter 10% to you as it does to me.
Then again, who cares what I think?
I am to fulfil my duty, isn't it?

Now, will you let me?
Apparently very difficult, from what I see/hear/feel in class on many accounts.

很灰心,很多时候,甚至不知所措。

不知道剩下的路怎么走才好?
不知道……













Sunday, April 09, 2006

张老师谈“师生关系”(2)

再谈师生关系。

老师站在学生的面前授课,其实是会紧张的。
至少对我而言,会。
因为害怕说错话、教错东西,不但没有帮到人,反而害了人。
因为担心对象听不懂/不想听,转而自娱或者找周公下棋去。
后来放胆去讲,随心地教,和学生的交流互动多了、活了,恐惧也就释怀了。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如何,一直没有一个“100%理想”的模式。
太疏远或太亲近,都不怎么对吧。
说到底,老师还是长辈,学生不应该逾越那条“尊敬”的界限,以马虎的态度对待老师。
就算师生之间的关系犹如朋友,长幼之序还是不能够混淆。

因为,在朋友之间,依旧存在着互敬。
那么以此类推,把老师当成朋友的同学们,你可没有理由“没大没小”了噢……


Saturday, April 08, 2006

张老师谈“师生关系”(1)

师与生??人类历史中极为“长寿”的人际关系。
没有“老师”,就没有所谓的“学生”。同样的,学生也定义了“老师”的存在。
从孔子和他的3000名弟子到今天学校里老师和他的学生,时代的巨轮尽管如何运转,师生关系依旧保留了一些基本的面貌。

“尊师重道”是东方美德之一。
加上老祖宗有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的地位之崇高曾经是毋庸置疑的。
我用“曾经”,因为我认为那份原本属于老师的尊重,已经开始淡薄了。

老师在这里,并不是要来搞卫道运动,或者是批评学生。
时代真的不同了,就算我只离中学生涯不过11年(有同学会取笑我:久咯!)。
我从没有否认,老师和学生互动和交流的方式已经很不同了。
在我从学生变成老师后,那个差别更加明显了。

我不会要求学生对我做90度的鞠躬,或是完全不顶嘴。
我希望得到的,是相互的尊重,因为我都有同样的言论自由(freedom of speech),而言论自由并不是无礼、野蛮。
互相尊重,乃人际关系的基本润滑剂,再自然不过。
少了互敬互重,师生关系不会有好的素质。











Thursday, April 06, 2006

解释一下……

有人在comments针对“竞争”那一篇提出问题,说没看懂最后一段。

为了竞争而丧失理性,甚至陷入高压造成的忧郁低潮,这不值得。最理想的情况是,还是让竞争成为载舟的水力,而非沉船的恶浪。

这里,老师讲的是“竞争”可能带来的精神压力是不好的。因为一些人太投入竞争,因而会陷入低潮(depression),所以最好的做法还是让“竞争”成为可以让船只前行(载舟)的力量,而不是使船只沉没的大浪。

bang-4,明白了吗?

**大家:多发问噢!**

Wednesday, April 05, 2006

张老师谈"竞争"

俗语说:“有竞争才有进步。”
争最好、争最强,这是人性的基本品质。
我们生到这个世界,就不得不被“适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的规律控制。
竞争让人产生推动力,去改正过错、去提升自己。
为了比别人优异,自身的改进不能懈怠。
切记:当自己在进步时,别人很可能也在进步。

但是,“竞争”也像一把刀。
锐利的刀锋能够用来切割事物,也可以用来伤害人。
竞争,一定要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才不会变成一种危害。
有许多人,因为竞争而做出错误的抉择。
背叛亲人朋友,不择手段,通过这些途径去竞争,就算赢了又如何?
那真的会使你风光吗?

为了竞争而丧失理性,甚至陷入高压造成的忧郁低潮,这不值得。
最理想的情况是,还是让竞争成为载舟的水力,而非沉船的恶浪。

Tuesday, April 04, 2006

张老师谈“生命的感动”

生命充满的感动是无穷的。
每一个起落 、每一个悲欢的转角,都蕴藏着惊喜??让人学习和领悟的惊喜。

许多人曾经感动过我,使我对他们念念不忘。
凭勇气,凭耐力,凭决心,这些人同样具备了坚毅不屈的性格。
他们的韧性与坚持,是脆弱的我时常缺乏的。

今天到医院去了,是去探望SH的。
他开始了新的一轮化疗,因此必须留院。
交谈间,他依旧流露出对同学的关心,却没有伤心的情绪。
很勇敢的孩子。

SH的确让我体会到了生命的感动。
他是在生死线上挣扎的战士,我则是从他的身上感觉到力量的旁观者。

Monday, April 03, 2006

张老师谈“偶像”(2)

昨晚,一些“偶像”诞生了。

不要误会,在这里用引号,并不是我质疑他们的实力。
反之,他们一路走来的勇气还是令人感动的。
年轻是一项本钱,青春让他们在舞台上艳光四射,散发逼人的魅力。
比赛的过程透着一种美丽却残酷的意味,成绩揭晓的那一刻,我才松了一口气。
观众席上歇斯底里(hysterical)的反应,台上台下的兴奋与失落、欢笑和泪水,让我看得有点眼花缭乱。
不过事实是,比赛确实已经结束:尘埃落定,胜败分明。

我接下来的问题是:胜负决定以后,冠军的下一步是什么?
打铁趁热,出唱片?乘胜追击,投入艺坛?

我国的社会,未必允许这样的发展。
在文凭挂帅、学历至上的环境里,为追求演艺事业而放弃学业,不会被视为明智的举动。
因为大家普遍认为,有了一纸文凭,前途才有保障。
年纪轻轻投入娱乐圈?天方夜谭还可以,很难成为踏实的谋生之道。
“钱途”未必明亮的事,别做比较好。

“你会有多红?”、“你能红多久?”诸如此类的问题会在少年偶像的面前不断响起。
这也难怪,在口味转变得比天气还快的时代,吃“偶像”饭的风险似乎太高了。
今天你是万人拥护的偶像,明天你可能迅速过气。
胜利的光辉会照耀多久,靠运气啊。

我也是站在“观众”的角度热烈鼓掌的一人,看热闹,也对小偶像们的前景持着拭目以待的心态。

在此,祝福他们。无论如何策划星途,但愿他们能够圆梦。




Sunday, April 02, 2006

张老师谈“教育”(2)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古人的话丝毫不作假。
教育的大业,不能马虎,用心费神不在话下。

许多国家,当然包括新加坡,都施行所谓的“基础教育”。
我国的基础教育为期10年(这也几乎是强制性的教育,即每个孩童必须至少经历这10年的求学生涯。),小学6年、中学4年。
为了不让任何一个幼小的国民吃亏,教育部可说是用心良苦的。

教育所涉及的角色,最重要的不外乎学生、老师和家长。
主角自然是小朋友,你们得到的收获多寡,是我们最关心的。
你们是未来世界的主宰者,你们需要100%的准备和武装,来面对挑战、解决问题。

上一次,我问过一个问题:“教育是什么?”
你想过了吗,有没有答案呢?

近年来,教育的方向有了显著的改变。
老师们被鼓励,把学习带出教室,学习中应当注入创意的元素。
还有“少教多学”(Teach Less Learn More),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的能力。
但是不管如何改变,教育的本质不变,就是要培育后代。

教育,可以是经验的累积。
经验的累积,包含了快乐与痛苦的、成功与失败的。
长辈们常说,没有尝过疼痛的滋味,就不知道失败是什么。
这也对,因为讲得再多,总是“百闻不如一见”。

可是,我总是放不开。
你们也知道(都体验过),张老师噼里啪啦的唠叨功力,应该够烦的了。
不过,你们可能无法了解我不厌其烦地重复自己的用意。

我不想你们走冤枉路呀。

当然,有人或许会嗤之以鼻,不把我说的话放在心上:“怎么她说的话我就得听呢?”
我想我能够了解你们的心情。
但我只是坚持自己的立场,把我认为该讲的东西都讲出来。
当年,我的老师也是这样就教育我的,把我教得还好 (是老师们功力深厚,不是我的素质好),所以我想用他们的老方法教育你们。

教育的过程是大家必须好好走过的路径。
请一定要记住这点。
为什么?因为你们在学府的生涯是有限的,结束了就不能重新再来了。







张老师谈“偶像”(1)

崇拜偶像是许多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张老师也有偶像,一些同学应该知道我很喜欢王菲、陶吉吉和陈绮贞。)
支持心目中的偶像,是没有对错可言的。
偶像的某些优点另我们着迷和追崇,倾心(倾囊?=花钱)并予以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不同人表现的方式有不一样。

关键在于:量力而为。

在老师的青春时代,没有什么发送SMS支持偶像的比赛,到偶像出现的场合热情地呐喊、挥舞布条仍是有的。年轻的、热血的我们也可以为偶像发狂,但是很多时候是无法花很多钱的。不同偶像的支持者也有针锋相对的机会,这是很自然的事。偶像的热潮就是这样搞起来的。有个偶像在心里垫个位子,就好像比较踏实些了。

今天,老师也注意到了“偶像”的现象。
有趣(可悲〉)的是,偶像的定义似乎已经变得太具伸缩性了。
什么人凭着某个比赛的噱头都可能成为家喻户晓的“偶像”,拥有持久的实力与否,似乎早已不重要。
比赛一个接着一个举行,小小的岛国涌现大大小小的“偶像”,空气里弥漫着“成为偶像圆星梦”的气息。

看着看着,我心里有一串问号飘来飘去:
1)这些“偶像”能红多久?支持他们的迷哥迷姐们在比赛落幕后还会那么热衷于“偶像”的举手投足吗?
2)这群“偶像冠军”的实力究竟有几斤几两?从前的巨星需要好长的时间来打造才上得了台盘,站得上国际的舞台,咱们“快餐式”推举出来的”小星星“(有多亮还不知道呢!),魅力能够持续多久?倘若要他们要踏出国门,头顶上的“明星偶像”荣衔可否够做敲门砖,有足够的号召力?
3)观众沉迷于投选“偶像”,冠军的人气是大家花钱买来的,最后发出笑声(having the last laugh)的,是商家?

当大家正热热闹闹地投入选偶像、追偶像的激烈动作时,有没有人认真地想过背后的种种?






Friday, March 31, 2006

张老师谈“教育”(1)

什么是教育?
这是我问过自己很多次的问题。
教育是不是在学校里学习的众多科目?教育的衡量标准是不是每一个测验或考试的分数呢?

答案,似乎没有那么简单。

在这个世界上,相信许多人对“教育”的定义是“文凭”。
按这个说法,大学毕业生的“教育水平”就比小学毕业生来的高。
但是情况真的是这样吗?一个在正规教系统中待比较久、考取的成绩比较好的,就比较优越吗?

我想不见得。

今天我在一个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想法:教育是帮助学生“成仁”,而未必是“成材”的过程。
所谓“成仁”,简单说来,就是具备当一个有德行的好人的条件。
对于一些人来说,学业成绩的追求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或许他们天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弱,成绩并不出色??这就表示他们的“教育”程度就是低劣的?不。

理想的教育应当重视品德的培养和价值观的灌输,育人才是百年的大业,不是制造天才。
试问,一个人倘若连最基本的德育都没有完成,他的一身材华用错了地方,那么对社会还是没有贡献的!








Thursday, March 30, 2006

张老师谈“压力”

今天报病假在家,索性谈一谈“压力”。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面对不同程度的压力。
不同人承受压力的能力也不一样。
有人在压力的面前神情自若,有人则濒临全面崩溃。

媒体不就不时报道自杀案吗?某某人因为事业、家庭、感情等问题的困扰,自觉走投无路,便选择一了百了。甚至有人三番几次自杀不遂,被控上法庭……
死,未必能够解决问题,大多时候只是把问题推给活着的人,如至亲的家人。
这么一来,痛苦不会结束,而可能继续下去。

压力的来源太多太多了,被压力缠上时,喘不过气的反应是很正常的。
老师的偏头痛(migraine)会发作,而且有时候一痛就是一个晚上。
我会很烦躁,对人发脾气,也会责备自己(我绝对不是圣人,说出来也不妨事……)。
总之,在压力底下工作很辛苦。

但是有些时候,我还是得感谢压力的。
因为它推动我精益求精,催促我挑战自己。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也更加懂得调试自己。
虽然未必每次都做得很好,可是回顾一下,还是跌跌撞撞地熬了过来吧。

既然压力是生活中少不了的一部分,懂得如何排解多余的压力是很重要。
从深呼吸放松到练习瑜伽(yoga),都市人解压的方式五花八门。
其实,压力能否被解除,与心境有关。
它就像你手里紧握的东西,要不要放开,几乎决定于你是否愿意放手。
听起来简单?或许难度还高呢。
但是在面对躲避不了得压力时,学会用你自己的方式放松,是绝对有必要的。








Wednesday, March 29, 2006

张老师谈“博克”(Blog)

Blog的中文名,中、港、台有一串,从最简单直接的“网记”、“网络日志“到比较夸张(形象?)的“部落”、“博克”都有。
我选择了接受“博克”这个音译。
我喜欢写博克,也喜欢读博克。

写博克,全都因为学生而起。
因为有小朋友介绍,手痒了才凑一份热闹。
谁知道本以为是“三分钟热度”的事,竟然认真了起来。
不管多忙,我都要挤出一点心情、一点文字。
否则,我会坐立难安的噢……

读博克,也是小朋友“逼”出来的。
大家热心地把网址供上来,我怎么能不去走一走呢?
有些你们的文字,老实说,我看得都快晕了。
页面的设计五花八门、创意十足,这是我这个“低科技人”望尘莫及的。
当然,还有书写文字的表达差异,有时候读着读着还真的感觉到“代沟”!:P
但是我还是觉得很有趣,读一读这个时代大家的心声,也不错。

只是有一点点遗憾,没有人用中文写博克耶……
连中国小孩都用英文,让我觉得我那个“天空一片云”有点土土的。
不过没有关系吧(也只能安慰自己),反正博克是很私人的东西,我要怎么写都行。用英文?用中文?用日文?我喜欢就可以了。

最近有人讨论老师写博克的课题,认为老师也应该注意自己的“博克道德”(Blog ethics)。
老师写博克,也可以是为了抒发情感、疏解压力,这也要小心?
我想我同意一些人的看法,他们认为老师必须谨慎,避免在博克中“攻击”学生,对他们造成伤害。
私人的空间,不应该变成公开的靶场。
老师也要尊重学生,在生活和在博克里都是如此。